西安:长安月色映廉清
打印

长安,这个深植文化根脉的礼义之邦,浸润汉赋唐诗情韵的艺术之都,越过数千年历史的风烟,以崇廉尚德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积淀,滋养着一代代的士人学子,将敦厚质朴的关中风格呈现在世人面前。

永宁门又称南门,是西安城墙的正南门,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 李念/摄

(一)

806年,时为周至县尉白居易,在公事之余徜徉于周山至水之间,写出千古流传的《长恨歌》。诗人的情思在对人世兴衰感慨的同时,自然也有着对凄美爱情的叹惋。然而深藏于心底的浩然之气与悲天悯人的情怀,让他在思索历史的同时,把温情脉脉的笔触探入百姓的疾苦。

南风薰兮,覆盖田垄的小麦已经成熟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丁壮劳力已经全部赶赴南冈,在酷热的风浪中,在烈日的炙烤下,匆匆忙忙收割着庄稼。田家少闲日,家中自然也没有闲人,就连妇女儿童也荷箪食、携壶浆而来,参与到这“龙口夺粮”之中。诗人的眼里,既没有关于田园风光的畅想,也没有赞美已来临的丰收,而是透过百姓的焦灼意识到民间税赋的沉重、民生的艰难。

周至县是白居易入仕的第一站,他谨记《周礼》“廉善”标准,将一颗慈善的心与百姓的心一同律动。白居易用《秦中吟》和《新乐府》,集中火力向权贵的骄奢淫逸发出猛攻。

千年已逝,白县尉连同他从仙游寺移栽而来的两棵松树早已不见踪影了,但视民如伤的情怀还留在天际。朗朗乾坤之下,《周礼》关于廉守的话语还在天际萦绕:“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告诫着后来从政者,坚持以廉为本,培育善良、能力、敬业、公正、守法及明辨等品德的重要性。时空虽然变幻,但正是这种与历史的对话,让我们获取着源源不绝的精神品质与能量。

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的钟楼,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晨钟暮鼓是长安八景之一。李志萍/摄

(二)

西安古香古色的书院门街,白墙黛瓦,青石铺路,笔墨纸砚的香味弥漫着街巷,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与人文气质。1607年,罢官归里的冯从吾先于宝庆寺讲学,后因听众日多,又于其东侧辟地,关中书院由此而兴。

这一次回归故乡,冯从吾是从惊心动魄的杀身之祸中逃离而出,一个耿介廉直的关中汉子,以御史之责,抗言劝谏,向神宗发出了“勿以天变为不足畏,勿以人言为不足恤,勿以目前晏安为可恃,勿以将来之危为可忽”的呐喊。随之而来的是神宗震怒,传旨廷杖。适逢皇太后寿辰,为辅臣救免。冯从吾死里逃生,也使他从此声名震于天下。

面对官场的腐败与民风的奢靡,冯从吾对他的学子开宗明义提出为学的宗旨,“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

清初顾炎武过关中,不无感慨地说道:“关中多豪杰之士,大抵崇孝义,尚节概,有古君子之风。”这正是关中书院化育的硕果,且代代不乏明达英伟人材的卓然而出。

清光绪年间,从关中书院走出去的朝邑人阎敬铭,后世誉之为“布衣宰相”。这个其貌不扬的关中人是一位理财的高手,他一生清廉自守,疾恶如仇。1877年,阎敬铭奉命往山西赈灾。他一路敝车荆服,行李萧然。到任后,穿一身粗糙的“褡裢布”做的官服,并嘱属下有敢穿绸缎者,罚捐饷济灾。他执法不苟,查拿了贪官知州;弹劾了礼部尚书等一伙人对地方的滋扰,顺利完成了三晋的赈灾任务。阎敬铭的清廉与执法不徇私情尽人皆知,以至于他奉调入京时,中央各级官员惶恐不安,纷纷申请外派地方任职。

《清史稿》记载,“时上意将修圆明园,而敬铭论治以节用为本,会廷议钱法,失太后旨,因革职留任”。后上书告老还乡。

位于西安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的钟楼,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晨钟暮鼓是长安八景之一。李志萍/摄

(三)

从长安出发向东行进,蜿蜒于秦岭之上的蓝关古道,连通着秦楚大地,成为南北经济往来的交通大动脉。在古道上一块巨大的摩崖石刻引人注目:大清乾隆拾壹年丙寅季夏谷旦。陈大中丞捐修大路,化险为平,士民商旅公颂功德,勒石为记……这里的陈大中丞,就是乾隆年间曾四次担任陕西巡抚的桂林人陈宏谋。

今天,我们对陈宏谋这个名字已经陌生。然而在探究他的德政对于后世的影响时,陈宏谋的形象愈来愈鲜明起来。

这个“公正不瞻徇”“劳心焦思,不遑夙夜”的封疆大吏,终身以“耐烦劳”为居官第一要义,他认为“居官莅事,牒诉纷错,日出事生。一有厌苦之心,便有不耐之意。吾谓耐烦,更在廉之上”。

在外任的三十余年中,他的足迹踏过十二个行省,作为一位卓越的管理者,他每到一处即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当地的现实状况和需求,进行周密细致的走访和梳理,根据地区的差异、问题的大小和解决问题所需花费,分缓急分步实施。陈宏谋一生节俭,但在“事关民务久远利益者,虽重有费,亦当不惜”,显示出执政者的长远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

陈宏谋是一位恪守程朱理学的学者,融洽地将学者的风范与关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合而为一,从独立思考的精神、清廉的品德到教民、富民的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将施政纲领与目标,完美地转化为现实:引进山薯等杂粮,改变了农作物的结构;植桑养蚕,不仅恢复了《诗经》中女子采桑的场景,更重要的是从此让陕西摆脱了布匹蚕丝对江南的依赖;开凿二万八千口水井,滋润着关中大地;蓝关古道的修复与汉江的疏浚,让商旅在便捷中进一步繁荣着崛起的商品交易……

作为一位儒家官员,陈宏谋信奉着品行的坚守与教化的作用,他孜孜于先贤关于治政的研究,编著《从政遗规》《在官法戒录》等书籍,凡为政心志、从政作风、施政方法、廉洁自律等无不囊括其中。他谆谆箴规部属“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则知所以持身矣”。而持身在于即学即行,“学问之无关身心者,其病在求知而不求行”,勉励从政者在注重修身的同时,一定要懂得知行合一的道理。他的书让一百多年后的曾国藩读后大为服膺,在家书中告诫兄弟子侄们一定要“一读再读”。

深植于长安这片沃土上厚重的文化因子俯拾皆是,崇廉尚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传统也在薪火相传。当我们走进历史,沿着这伟大的精神河流上溯,发觉我们与先贤的思想如此亲近,从而感受到廉政勤政的源头之水。(作者单位:西安市莲湖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上一条:追溯“官箴碑”历史足迹
下一条:巩固拓展作风建设成效,今年这么干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