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官箴碑”历史足迹
打印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生明,廉生威。”这段古代名言广为人知,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的完整原文与历史足迹。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中伫立着一方“官箴碑”,便记录着这段名言的全文:“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官箴碑”集三十六字官箴、明泰安知州顾景祥跋语、颜希深祖孙三代及长安知县张聪贤的跋语于一身,可谓一部“公廉”官箴的流传史。

追溯起来,36字“官箴”最早出于明朝理学之冠——曹端之口。曹端也与陕西有点渊源,曾经三次到西安府担任陕西省科举考官,为国家录用人才。

曹端倡兴理学、躬行实践,首倡“公廉”说。1414年,他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被授西安府同知,上任前专门去拜别恩师,讨教为官之道。曹端对他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在曹端死后百余年,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才提出了“公生明、廉生威”的说法。

而后,明代山东巡抚年富在曹端对学生郭晟的答语基础上进一步创作,撰写出了这则被后世广为流传的36字《官箴》,并刻碑留存后世。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1501年)8月,泰安知州顾景祥非常欣赏年富刊行的官箴,遂刻立碑于泰安州署。这便是著名的泰安官箴碑。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泰安知府的颜希深,在衙内残壁中发现了顾景祥所刻的官箴碑文,感受颇深,遂将此碑立于官署内西厢房,当作座右铭。嘉庆二十年(1815年),颜希深57岁时,他的儿子颜检升任浙江巡抚后,也将此官箴刊刻于衙门之厅壁,视为座右铭,这也是“公廉”官箴在浙江流传之始。道光二年(1822年),颜希深的孙子、颜检的儿子颜伯焘,授陕西延榆绥道台,携拓片上任后即示戒同僚,并准备刊刻,但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刻工,便将拓片寄给长安知县张聪贤,委托其代为刻石立碑,道光四年碑成,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于西安碑林内的官箴碑。

颜希深祖孙三人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均位至封疆大吏。广东连平颜氏以“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家声,成为“有清一代”的著名世家。

这也许和他们秉持三十六字官箴有着莫大的关系。(作者: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 杨琬莹/摄


上一条:王兴宁:全力保障“六稳”“六保”落实见效
下一条:西安:长安月色映廉清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