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的清白吏子孙
打印

 

据《后汉书》载: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记述杨震性格廉洁奉公,不愿接受私利请求。他的子孙生活朴素,吃的是蔬菜淡饭,出门步行,他的亲朋故旧及年长者劝他给后代置办些产业,他不同意,说:“让后世人称他们是清白吏子孙,用此留赠,还不算丰厚吗?”

杨震有五个儿子,原配王氏生长子杨牧,次子杨里,三子杨让,续配邴氏生四子杨秉,五子杨奉。他的这五个儿子和后代孙辈,传承家学,喜读经书,事业有成,特别是四子杨秉(《后汉书》称“震中子秉”)一系儿孙,清白吏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传为美谈。

《后汉书》载:“秉字叔节,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故吏赍[jī]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杨秉字叔节(92年—165年),年少时传承父亲学业,还懂得西汉五行易学家京房占卜星相的《京氏易》,学问广博,通晓《尚书》经义的传述解释,常隐居授徒教书,四十多岁时,才应司空的征辟,任职侍御史(比御史低一级,辅助御史的监察官),多次去豫、荆、徐、兖四州任刺史,后升任诸侯王封国的相(相当于郡太守)。他自己在做刺史、二千石的相期间,按天计算自己的俸禄,多余的俸禄退出,不入家门,绝不多收一天的薪水。他的门生故吏中有人曾送给他数以万计的钱财,他闭门不受,以廉洁奉公著称。

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汉桓帝延熹五年(162)被贬的杨秉再次被起用,出任太尉。当时宦官势力正盛,任人唯亲,关系网遍布天下,竞相贪赃枉法,朝野怨声载道。杨秉同司空周景共同请求惩治奸猾贪污之人,桓帝接受建议,于是有五十多人或免官或者处死,震惊天下,邪风一时遏制。其时郡国的计吏(负责统计、审计、考察的官吏),大多找关系留在京城当郎官(皇室的侍从、护卫、顾问一类官员),竟多达七百余人,严重超编。贪腐的不良官员借机把郡国作为池塘,洗刷自己的罪责秽行(即现在的洗钱)。杨秉多次上疏陈述利害,桓帝终于采纳建议,革除时弊,督促计吏返回郡国,落实监督与强化财政管理。

中常侍(宦官)侯览的弟弟侯参为益州刺史,残暴贪婪,赃钱累计多达一亿。杨秉对他进行弹劾,朝廷用囚车把侯参押解回京。侯参为保住哥哥,在途中自杀。京兆尹袁逢从长安的客馆里查获侯参的车辆三百多辆,装载的金银珍宝不计其数。杨秉据此上书弹劾侯参的后台侯览及中常侍具瑗等人,请求将他们免除官职,送回本郡。奏章呈上后,尚书召来杨秉的属吏,责问说:“朝廷设立官职,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你们为何超越范围弹劾宫内的宦官,多管闲事?”属吏按杨秉的话回答:“为君王排奸除恶,一定要尽力去做。按汉朝的传统制度,三公的职责,没有一件事情不可以过问。我们为什么不能管呢?”尚书无法反驳。桓帝迫不得已,终于将侯览免职,并削减了具瑗的封邑。

杨秉不仅像杨震那样刚正不阿,而且洁身自好,严于自律。他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闻名于世。杨秉生性不喜欢喝酒,又早年丧妻,也没有再娶。他曾说:“我不受三样东西的迷惑,酒、色、财”。所居住的地方称“淳白”,即“淳厚清白”之地。他的“三不惑”与其父杨震的“四知”精神相映成辉。“三不惑”也被《辞海》作为词目收录。杨秉寿终,桓帝特批准他入葬皇陵。

杨赐(?—185年),是杨秉的儿子,自幼好学,成人后长期隐居,聚徒讲学,后来被征辟入仕。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称窦太后。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河间孝王刘开的11岁曾孙刘宏,于建宁元年(168年)即位,称汉灵帝。《后汉书》载:“建宁初,灵帝当受学,诏太傅、三公选通《尚书》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举赐,乃侍讲于华光殿中。迁少府、光禄勋。”即建宁初年,要挑选教授汉灵帝的老师,召集三公等重臣商议,选择通晓《尚书》桓君章句的有名气的大儒担任,三公重臣举荐了杨赐,便聘请杨赐入华光殿讲课,升他任少府(管理皇帝私府财务)、光禄勋(管理宫殿内宿卫)等官职。

杨赐为官也和他父亲杨秉一样,是屡任屡免,曾两任司空,两任司徒,一任太尉,包揽了三公要职。杨赐与蔡邕等人指出经学典籍传习久远,讹谬的情况日趋严重,请求正订《六经》的文字。汉灵帝同意建议,遂命蔡邕等进行校勘,并将校正过的经籍刻于石碑,立在太学之外,作为经籍正本,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汉灵帝非常喜爱游玩,身边有一群宦官和奸佞侍从,内则陪他戏耍,外则作威作福,勾结朝臣小人营私舞弊。杨赐因此上书劝谏,直言无讳,言辞恳切。杨赐还借助天象不吉利上疏规劝灵帝,说:“方今内多嬖幸,外任小臣,上下并怨,喧哗盈路,是以灾异屡见,前后丁宁。”意思说如今内多宠爱的姬妾和侍臣,外又任用了一些小人,朝野都有怨气,民间一路上都能听到不满的话,所以灾异屡屡出现,这是上天反复叮咛的警示啊。接着他弹劾受宠的奸佞乐松等人逢迎帝意,不务正业,并请求斥退佞臣,但直言招惹灵帝不满,只是因帝师身份免受惩处,却受到灵帝的故意冷落。光和七年(184年),发生黄巾起义,杨赐受诏入宫与众人议论此事,因言辞恳切的劝谏冒犯了汉灵帝,当即被罢免,但他写的奏章仍留置宫中。后来灵帝看到他奏章中提出对付黄巾起事的方案,是以疏导安抚为主,借机削弱其党羽,诛其首领,灭除于初始,深受感悟,便又恢复了他的官职。过了一年,杨赐就去世了,灵帝为老师身穿丧服,给予隆重安葬。

杨彪(142年—225年),是杨赐的儿子,传承家学,最初举为孝廉,后任司空、司徒。杨彪仕途虽极尽坎坷,但不改家族传承的刚直清廉之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年),杨彪得到了黄门令(宦官)王甫唆使宾客勒索敲诈郡国的财物共计七千余万的证据,即把此事告知司隶校尉(监察官)阳球。阳球早就对王甫恨之入骨,于是迅速把此事上奏灵帝,并逮捕诛杀了王甫及其党羽,天下莫不拍手称快。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

初平元年(190 年),权臣董卓拥灵帝9岁的次子刘协即位,称汉献帝。当时,关东义军起兵讨伐董卓。把持朝政的董卓在惧怕之下意图迁都长安,杨彪与太尉黄琬据理力争,因而被罢免。后复职,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杨彪代朱俊为太尉,录尚书事。董卓(192年被杀)死后其部下李傕、郭汜叛乱,杨彪尽节保护汉献帝,几乎遇害。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被曹操迎到许昌。曹操见杨彪满脸不高兴,便以杨彪同袁绍是儿女亲家,有阴谋叛乱之嫌,将他下狱。大臣孔融据理辩驳,曹操不得已,只好把杨彪放了。

杨彪见汉室命数将尽,就说脚患抽搐疾病回家休养了。他的儿子杨修是曹操的近侍,因遭曹操疑忌,被曹借口杀害。后来曹操见到杨彪,问候说:“你怎么这么瘦啊?”杨彪答:“我惭愧没有金日磾(念jin mì dī)的先见之明(金日磾不愿意自己儿子去当汉武帝的近侍),但仍怀着老牛舔小牛的爱心。”曹操一听变了脸色离去。这就是“老牛舐犊”成语的来历。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魏帝曹丕请杨彪任太尉,杨彪以病回绝。黄初五年(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东汉时期,朝廷实行三公九卿制,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是辅佐皇帝的重臣。自杨震入仕,到杨秉、杨赐、杨彪四代都干到了三公的位置,此即“四世三公”的千古佳话。 这正是:

千古四知三不惑, 清廉正气铸家风。

积德累善留余庆, 四世三公映汗青。


上一条:开仓赈济焦云龙
下一条:荣亲莫辱亲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