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那一棵树!”
每个到闻名遐迩的自然人文景观——“泾渭分明”的人,都会留意到这棵树,并惊喜地招呼同伴一同欣赏。其实这棵树极普通:十余米高,直溜溜的躯干,顶着树冠,似乎也不开花,也未见结果;外形也平常,褐色树皮,粗壮的枝干,其中两三根枝干枯得不剩几片叶子,树半腰还裂着个拳头大小的口子。
这棵树旁,是高陵的生态景观廊道,路边栽植了成千上万棵松树、国槐、女贞,以及灌木和翠竹。这棵树虽比不上新栽的树青绿,也没有翠竹的婀娜,但有点特别:树身微斜却不打半点弯,反而挺拔耸立,直插云霄。整棵树恰好俯瞰“泾渭分明”,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立在观景台前,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周身散发出浑厚、沉稳的气息。也许是由于它的形象,也许是由于它安然屹立的姿态,这棵树引我关注,使我折服,让我一看见它便久久地注目,在心底留下挥之不去的图景。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我们男孩子与树对话的方式:爬树掏鸟蛋,盘腿坐在树上摘桑葚、捋洋槐花,或折树枝、吹口哨,或将一截树枝插入泥土,天天观察,期待着小树开花。我们尽情地在树的年轮里释放着欢乐。而这棵树,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泾渭河畔,看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每次去“泾渭分明”,我都要静静地望着它,默默地陪它一会儿。但这棵树既没有因我到来而欣喜,也没有因我不来而悲伤。它与我对话的方式,是向我轻声“讲述”泾渭分明的故事:“大禹治水时导泾入渭,泾、渭两河交汇形成闻名中外的千古奇观——‘泾渭分明’;轩辕黄帝部落最早居住在渭水河畔,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土塬上曾是汉武帝和唐太宗的狩猎场——鹿苑;诗人杜甫途经这里即兴挥毫,‘北辕就泾渭’‘川广不可越’;清乾隆皇帝曾派大臣实地考证,并在《泾清渭浊纪实》中写下‘实泾清渭浊’。”
“泾渭分明”在我的家乡高陵。千百年前,这棵树便生长在这里。这棵树不仅用年轮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还用粗糙的树皮记录着小城的发展。建成泾河工业园,实现撤县设区,融入西安……如今,这里是一派天蓝水净塬绿、人人宜居宜业的新景象。伫立在“泾渭分明”前的这棵树旁,我有点自豪,又突然有些恍惚,我竟不知道这棵树的名字,也说不出这棵树的年龄,更分不清楚我和这棵树彼此之间究竟是谁在凝视谁。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我对这棵树从心底里升腾起的敬意。
这棵树向下扎根,向上伸展,傲然挺立,成为一棵虽无名却与众不同的树。这棵树是平凡的,从不羡慕谁,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生长,这棵树也是不平凡的,生于妇孺皆知的“泾渭分明”旁,注定了它对岁月的见证。这棵树的胸怀是宽广的,它是鸟儿的家园,停歇过南飞的大雁,养育着各种虫儿,这棵树还是热情的,为行路人遮风挡雨,风儿掠过树梢,树叶哗哗作响,像是在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不遗余力地推介“泾渭分明”……关于自身的茁壮与荣耀,这棵树从不与人“说”起,只是顺其自然地、缓慢而安静地生长。
刹那间,这棵树抚慰了我的世界的所有悲伤。我绞尽脑汁想寻找一个词。这是我第一次,对一棵树产生莫名的激动。向一棵树致敬,为一棵树煞费苦心,该怎样形容它?如何来赞美它?
君子!这棵树太像人的形象:刚正的君子。这棵树于广袤的天地间,在暴风骤雨里呼号,在咆哮的河水边挣扎,不怨天,不怼地,不逃避,抗拒着浮华躁动,平和,温润如玉。这棵树认真地生长,缓慢地成长,将树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生命里浸透着坚韧与顽强。这棵树有高贵的灵魂。千百年中,面对随时可能坍塌的土塬,面对电闪雷鸣,不悲哀,不懈怠,不喧嚣,传承着使命担当,努力地生长,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这成长里饱含了理想和追求。
我摸着树身,绕树三周,终于找到了一个溢美之词:玉树临风。这棵树临河而居,君子般正直无双,缓慢中蕴含力量;这棵树临风而立,大丈夫般卓尔不群,安静中饱含热情。虽不能选择出生之处,但只要秉持积极达观的心态,坚持梦想,追求卓越,就能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也一定能在前行中遇见美好。
真好,这棵树在万千棵树中被我发现。我和这棵树的内心应该相同:“长于‘泾渭分明’,何其幸哉。”我想,每一个见到这棵树并真正领悟人生真谛的人,都会由衷地赞叹:“瞧,这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