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办公室就在县纪委信访室隔壁,自公布“三个助力”问题线索举报方式以来,信访室每天接待的群众明显比往日多了。据了解,大部分群众都是来反映“自己没有当上贫困户,而比自己条件好的被评为贫困户”。绝大部分反映者也没有具体线索,但一口咬定就是干部收了好处才会这样做。
按理说,自陕西省委脱贫攻坚“十条铁规”出台后,各级各部门数字清洗和精准识别工作安排部署周密详细,问责机制利剑高悬,群众自评、干部走访、一对一交谈、集体研判、公示公开......但在制度健全,充分民主,监督到位,公开透明的情况下,不少村仍然出现了“争当贫困户”的现象。这一现象传递了负能量,破坏了基层稳定,尤其给脱贫攻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很大阻力。
引人深思的是,“争当贫困户”并不是光彩的事,很多群众明知自己在九条红线之外,却还是理直气壮的要争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群众不信任干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过去我们有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在落实政策时不够公平公正,缺乏公开透明,有优亲厚友、徇私舞弊的现象,破坏了风气,伤害了人心。其次是,在当前一些扶贫工作中,党委包办、政府托管、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越俎代庖、事事代劳,和群众沟通不够等现象仍然存在。往往为群众做好事,却忽略了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觉得,扶贫是政府的福利,如此一来,“等靠要”思想互相传染。第三是,群众对扶贫领域纪律规定缺乏了解,举报主要凭借主观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次数据清洗已经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扶贫对象的确认,还是扶贫资金的发放,扶贫项目的落地,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点也马虎不得,敷衍不得,更造不得假。扶贫工作的继续顺利开展,更离不开群众的配合。
笔者认为,助力扶贫攻坚,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在履行监督执纪的过程中不仅敢于亮剑,有贪必肃、有腐必惩,形成高压态势,形成有力震慑。还要创新宣传方式,讲好脱贫攻坚领域反腐倡廉的案例故事,让群众有反腐获得感。同时要把纪律、法规的宣传做透彻做全面,引导群众有效举报。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消除群众对干部的心里隔阂,积极主动发挥“主角”意识,参与到这场硬仗中来,而不是只追求向往扶贫政策倾斜带来的好处。如此,才能确保真扶贫、扶真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