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钱财,一个人该持什么样的态度?《钱氏家训》有云:“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意在劝诫子孙后代,做人当自律自持,不为物惑,对钱财不贪求、不妄取,坚守住名节操守。
临财当廉介,清白传家久。以这样的家训教育子弟,在历史上不止钱氏一族。宋代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临财欲其勿苟,见利欲其勿争。”意思是面对钱财利益,不能随心所欲,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妄取、争夺。明代汤显祖在《文昌汤氏宗谱·家训》中提出:“廉者有分辨,临财毋苟得之谓也。”认为廉洁之士面对钱财当心有主宰,能分清辨别出哪些是不义之财,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
钱财是诱惑,摆在眼前时能不能克服贪欲,保持头脑清醒,考验着一个人的心力和定力。南宋谢公旦在任福建转运使期间,一旧友因有事相求,给他蜡烛一百支,解释说只为照明之用。旧友走后,谢公旦打开包装,发现烛芯中竟然藏有金条,便连忙重新将盒封好,悄悄送还。再见旧友,谢公旦直言相告:“因为清贫,所以百姓敬我;因为廉洁,所以朝廷信任我,让我代为巡视。”为官如此心清目明,临财如此定力如磐,这些都让旧友羞愧不已。自此,“百支金烛不动心”的故事传为美谈。
“临财”是考验,要想抵得住诱惑,必须耐得住清贫。一个人只有对荣华富贵认得清、看得破,对钱财等身外之物知足知止,才能不受歪风邪气的侵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东汉孔奋曾在姑臧担任县令,此地商业发达,每有县官到此任职,几个月便能富裕起来。孔奋在姑臧却“躬率妻子,同甘菜茹”,主政四年“财产无所增”,被人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离任之际,当地百姓凑上牛马器物赠之,均被他谢绝。后人赞曰:“分毫不取民膏脂,心中自存清廉尺。”
“临财廉,取予义。”这个“义”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大公大义。心怀“为大公、守大义”的信仰,无论多么贵重的钱财,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况,都能克己慎独、清廉自爱。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与组织失散,他背着褡裢一路乞讨。直到找到党组织,人们才知道,这个衣衫褴褛的讨米人腰间竟藏着13根金条和一些银元首饰,这是组织交他保管的活动经费。他宁愿乞讨却不动分毫。这位“腰缠万贯的讨米人”临财不起念、守财不毁节,正是心中刻有一个“廉”字。
清廉是福,贪欲是祸。抵制金钱和物欲的诱惑,当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对不义之财既要“眼里识得破”,又要“肚里忍得过”。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知敬畏、存戒惧,管得住小节、守得住底线,真正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