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出处:《孝经·诸侯章》
译文:身处要职或权位,而不存骄傲自满之心,是因为他们对所处位置、所拥有权力的敬畏和恐惧;懂得克己修德,节制守礼之人,即使富有,也是谨慎、持重的,不会挥霍、奢靡。身处高位却具备忧患思想,并且兢兢业业的工作,所以,能长久的享有大家对他的爱戴;富有却不奢靡浪费,所以,能够长久的享有财富。
品读:孝与廉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两个德目。孝是指子女善事父母亲祖的伦理义务与伦理行为,廉则是官员克己奉公、廉洁不贪的道德义务与品德。它们是处理人与家庭关系、人与国家关系的两种道德品质。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始基性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古人眼中为官从政的道德基础。这是分别处理家庭家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两种不同的道德.孝与廉是相互支持的关系。
孝可促廉。在古人看来,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廉德的基础。不辱其亲的孝道使人产生清廉为官的意识。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在中国古代,孝亲不仅是能赡养父母,而且要立身扬名,以显父母,起码不能做辱没父母之事。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可见,人子只有守身才算尽到事亲之道。守身意味着坚守做人原则,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勿为非作歹、玷辱父母。中国古人的道德责任感产生于对父母亲祖的责任感,认为成就功名能够光宗耀祖;相反,做了坏事就会辱没父母亲祖和门风家风。因此,一个真正恪守孝道的人必然在为官时自觉遵守清、勤、慎之德,不做贪赃枉法之事,以免受牢狱之灾,辱没先祖。这种孝道是古时某些官员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廉能带孝。一个人在古代中国能为官,已经是有出息有成就的人,但是权力是一种机遇也是-种风险,如果-个官员不能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财利与权力面前不能保持 清醒的头脑,既要当官又要谋财,那势必就会成为一名贪官,轻则被贬,重则受刑甚至丢命。如此肯定不能顾及父母之养,而且辱没家门家风,成为不孝之子。如果一个官员能常常想起自己所作所为可能荣及也可能祸及父母亲祖,就会在面对诱惑时多一份责任感和理智心,做出正确抉择。为官之人保持清廉,才能实现对父母亲祖的孝。
孝可促廉,廉能带孝,这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家风廉政文化。今天,我们要善于汲取古代家风文化中的有益思想资源,并进行恰当的现代性转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使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清正廉洁的思想堤坝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