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打造廉政文化精品项目建设的陕西品牌
打印

2020年12月8日,陕西省廉政文化精品剧目《路遥》在西安首演。

2020年12月8日晚,西安新城剧场,话剧《路遥》迎来了期待已久的首演。作为陕西省纪委监委精心打造的“一戏一剧一片”廉政文化精品项目中的“一剧”,话剧《路遥》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传播活力。一经上演,就吸引了大批党员干部群众前来观看,落幕后全场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就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要求, 陕西省纪委监委在全省持续推动廉政文化精品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具有陕西特色的廉政文化精品力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注入强劲动力,释放源头活水。

灯光渐次暗了下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和多媒体视觉效果,将观众的思绪带到了路遥笔下的这片土地。

“嘿呦呦,嘿呦!”陡峭的黄河岸边,纤夫们喊着号子,伴随着阵阵鼓声,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有黄河在,陕北就是活泛的、跳跃的、有生命力的,它带给这片土地无限的开阔与大气,构成了路遥的人生底色。他笔下那气吞山河的鸿篇巨制,不正是感受于这条河流的巨大声响和排天巨浪吗?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奠定了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在这片土地上, 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铸就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伟大的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照耀新时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灯塔。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2020 年4月20日,总书记再次来陕考察,再谈延安精神,强调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要发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让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动力。

由西安话剧院一级演员谭希和饰演的路遥,从舞台上向人们走来。他还是那一身熟悉的打扮,戴着茶色眼镜,手里拎着皮包,米黄色的风衣敞着,露出红格子衬衣。

如今,距离路遥辞世已28年,他何以被人们以持续阅读的方式念叨着、惦记着、怀恋着?他的作品何以常读常新,让人找到精神上的共鸣?

“‘苦难’和‘希望’这两个词最能体现路遥的本色,他是真正的强者,在经受磨难后仍然热爱生活,追求光明。”谭希和比路遥年轻10岁,在他看来,这部话剧会像路遥的作品那样,激励人们上进,传递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精神。

“这是一部散场时让人还想坐在那里静静反思的作品。”观众席中,52岁的西安市民刘向东告诉记者,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才可能成就某些事业,无论是在当下还是未来,我们都特别需要这种“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做“信仰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的好干部。

话剧《路遥》所提供的丰富历史镜鉴,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传播活力。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当我们把思绪汇入历史的长河, 不得不承认,正是以路遥为代表的“ 最美奋斗者”群体,才构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注脚,激励一代代中国人在人生的荆棘中蹚出一条路,永不放弃、勇往直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干部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干事创业,书写无愧时代的荣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完后,多次经历退稿且没有引起多少轰动。在黄河边, 他向诗人曹谷溪袒露了自己的不甘和困顿。曹谷溪送给路遥一句话:“秀才饿死不卖书,壮士穷途不卖剑。”

这句话,数次出现在路遥的台词中。话剧谢幕时,他站在舞台一束追光下,如赤子一般,张开双臂,拥抱着风雪漫卷的黄土高原,喊出:“只要没有倒下,就继续出发,活着像牛一样劳动,倒下像土地一样奉献。”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奋斗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在路遥的作品中,奋斗精神、抗争精神和人格力量无处不在,他在作品中所探讨的是人类永远需要思考的“我想飞得更高”的问题,每一代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共鸣。

奋斗者的心是相通的。在名与利、贫与富、困境与挫败、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面前,路遥做出了他的选择,他用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为时代画像立传,让人看到了英雄主义的精神力量——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还要超越胜利。

为官者,当永远铭记路遥说过的:“离开大地和人民,任何人也不会成功。”

为人者,当永远铭记路遥说过的:“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成风化人,基础在“风”,路径在“化”,关键在“人”。

2019 年初,陕西省纪委监委深入全省十余家文化单位、院团和企业开展调研,出台《关于推进廉政文化精品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廉政文化精品,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剧照。

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发展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培育新时代廉政文化,既要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来明是非、辨善恶、知廉耻,又要着眼于服务当代、面向未来, 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入选省委宣传部“2020 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 话剧《路遥》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20 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陕西省纪委监委充分挖掘传统廉政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为时代举镜鉴,将正风反腐的大剧推向高潮。

2020年11月15日晚,新落成的宝鸡大剧院灯火通明、座无虚席,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在这里落下帷幕。由省纪委监委打造的“一戏一剧一片”廉政文化精品项目中的“一戏”——秦腔廉政历史剧《关西夫子》,荣登“文华优秀剧目奖”榜首,并再次亮相闭幕式。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琅琅诵读声,拉开了《关西夫子》的帷幕。整部剧以杨震与权贵贪腐集团斗争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东汉大儒杨震在知天命之年临危受命,从潼乡学馆赴任荆州惩贪救灾、整饬吏治的故事。

舞台上,古朴、典雅、大气的舞美设计,体现出杨震作为知识分子和一代廉吏的风骨;陶楼、汉阙、汉砖等东汉时期标志性元素,突出了剧目的时代背景;黑、黄、红三种汉代所崇尚的颜色运用,让整个舞台具有时代感。

“关西夫子”杨震以“清白吏”著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 更像是一场生动的廉政教育课, 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清廉自律、不畏权势、心系百姓的官员形象。这种“清官情结”的民意基础和文化渊源足以引发每一位党员干部沉思:古代官员能做到,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做到。

《关西夫子》启动创排以来,陕西省纪委监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对剧本创作和剧目呈现进行讨论。省戏曲研究院特邀国家一级编剧姚金成、国家一级导演张平、国家一级舞美师周正平等专家加盟,由该院艺术总监、“梅花奖”获得者边肖担纲主演,“梅花奖”获得者李军梅、赵扬武、齐爱云等多位艺术家联袂出演。

2020年12月11日、12日,《关西夫子》精彩亮相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给北京观众送上精彩的戏曲盛宴。

杨震是渭南潼关县人,他博览群书、通晓经籍,常年教书授学,弟子三千,人称“关西夫子”。

“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被千古传颂,更为世人所称道。杨震和王密这对人物关系,成为贯穿《关西夫子》整部剧的线索。

“王密作为一个真实可信、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其体现出来的警示作用,对我们反腐倡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廉政文化教育具有独特的借鉴意义。”姚金成介绍,“这部戏是为夫子树碑,为时代立镜,借古喻今,以古为镜,警钟长鸣。”

1900 年后的今天,杨震的故事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杨震扮演者边肖说,杨震敢于向腐败现象亮剑的精神令人钦佩,他“暮夜却金”和“四知说”的典故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传承良好家风的典范。“天地有知明镜悬,做人怎能欺良心”,这句朴素的台词告诉人们,要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也要明初心、敢亮剑。

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条件。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清官廉吏,他们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受到人们的敬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尚廉治贪。在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三秦大地涌现出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留下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感人故事。

从谋划部署、整合创新,到落地生根、扎实推进,由陕西省纪委监委联合相关单位打造的廉政文化精品《关西夫子》和《路遥》已展现出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据悉,今年还将推出《鉴史明廉》(暂定名)专题片和《我们从延安走来》(暂定名) 纪录片。

在陕西,廉政文化精品项目正在走深走实,具有陕西特色的廉政故事,已经成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廉洁勤政的“源头活水”。

位于渭南市潼关县的杨震廉政教育基地。


上一条:王磊:雪域高原上的纪检“硬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