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故事:奉献艺术 温暖家人
打印

家,只有一个字,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留恋的去处。无论经历怎样的荣辱成败和酸甜苦辣,只要一想到家就倍感温馨,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的人——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女儿,我的爱人……

我出生在西安市周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家境是贫苦的。家中有六口人,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小兄弟。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父亲却是个勤快且干净的人,每天都要把家里的地扫好几遍。父亲对奶奶极孝顺,小时候,我从没见过他跟奶奶生气,每次奶奶说他,他都是蹲在地上,低着头不说话,等奶奶骂完了他才站起来走到奶奶身边哄老人家开心。

农闲时,父亲最爱的一件事就是带我去赶集听戏。父亲也是我们村自乐班的鼓师,每每遇到自乐班唱戏,父亲就拿起“家伙事儿”背上我去唱戏,这也是我孩提时代最快乐的时光了。

七、八岁的我,已经会唱好多戏了。父亲觉得我是个唱戏的苗子,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要带我去戏校学戏。由于自身条件所限,我两次报考艺校都被拒之门外。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父亲却说:“正规戏校咱上不了,那咱就去那业余戏校学”。从那之后,父亲的自行车便陪伴我走过了整个学戏生涯。

业余戏校相对于专业戏校来说是不太稳定的,有的戏校没待几天就“倒闭”,父亲便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又去下一个戏校,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父亲带着我几乎跑遍了周至县所有的业余戏校。13岁时,家里实在无法支撑我继续学戏,我便回家和大哥大姐一起绣花贴补家用,但是内心深处仍旧割舍不开对秦腔的热爱。父亲也了解我的心事,想方设法让我继续学戏。两年后,他联系上了周至剧团的团长,而这一次,我终于如愿考上了周至剧团。能进入周至剧团最高兴的便是父亲了,为了让我好好学戏,不管家里有什么大小事,他们从不打扰我。每逢放假回家,父亲总拉着我问在剧团里唱戏的情况,嘱咐我多学习,勤快些。

就在我的艺术之路渐渐步入正轨的时候,噩耗传来,那个支持我学戏的人走了,全家人都沉浸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母亲大字不识几个,大哥大嫂都是残疾人,姐姐出嫁日子也过得艰难,小弟还在上学,而我,作为家里唯一有收入的人,挑起来了父亲的担子。

1999年,我调到西安易俗社,随着收入的提高,家里的日子总算好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母亲突患脑出血,导致左边半身不遂,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全家又陷入了新的困境中。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我将母亲和弟弟一家接至西安。大哥大嫂身为残疾人,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我把他们的孩子也接到西安,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管,就是二十几年。

就这样,我担负起了照顾全家的重任。有人曾对我说: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娘家的事有你哥你弟,你把自己家管好就行了。可我从不这样认为,我能够走上艺术道路,是大哥大姐一针一线绣花供我学戏,更是因为父亲的坚持与不弃,才让我有了全家人能够依靠的肩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的辛勤付出赢得社会的尊重,2012年,我有幸荣获陕西“十大孝子”荣誉称号。

母亲几乎每年都会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而住院治疗,往常都是我们兄弟姐妹轮换着照顾,也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照顾母亲这事竟然被家里下一代“抢”走了。每次母亲生病,就数她病床前人最多。孩子们的孝顺、懂事,让我们感到很欣慰。他们之间也很团结,兄弟姐妹间更是无话不谈,每次家庭聚会吃饭,十几个孩子围在母亲身边,总有办法逗她开心。

有人问我,你这样照顾娘家,你爱人都不生气?其实我也曾担心过他会觉得我管得多、操心多。可事实是,爱人从未因我母亲的事和我争吵,他甚至比我更关心母亲。母亲患病之后行走不便,体重升得很快,我们尽量控制她的饮食以清淡为主,但母亲长时间不吃肉又说自己没力气,我爱人便经常回去给母亲做红烧肉吃,我们家数他厨艺最好!

在易俗社工作几年后,演出越来越多。爱人为了让我心无旁骛地发展事业,承担了照顾家庭、照顾孩子的责任,他说:“你只管好好唱戏,其他事不用你操心”。就这样,我一心奔赴事业,也算有了不错的成绩。我喜爱秦腔肖派婉约生动的演唱风格,1988年,正式拜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 ,肖老师为我取艺名“小若兰”,将自己的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鞭策。在肖老师的指导下,我相继演出《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肖派代表剧目,以及易俗社传统优秀剧目《游龟山》《三滴血》《打金枝》,并主演了新编剧目《山乡御妹》《浣花溪赋》等,受到广大戏迷喜爱。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肖派)代表性传承人,并获得中国戏剧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家人的支持。

让我欣慰地是,我的女儿、外甥、外甥女、侄子、侄女都很懂事,我的这个大家庭也是这样的和谐、团结,每当看到这些孩子们,我的心里都感到很温暖,很开心,也很自豪。朋友们说:“你看,你们家孩子这么孝顺懂事,都是受你影响的呢!”当时只觉得是做了自己该做的,可是没有想到这些本不值得一提的行为却影响了他们,这让我很感慨。杜甫有诗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从我父母言传身教中得到的点点滴滴,又这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给了下一代,一个良好的家风不正是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吗?

我实在想不出用一个很完美的词来说明我们的家风,我们用爱和奉献温暖着家人,用行动和教诲滋润着幼苗。或许,行胜于言便是最好的答案。(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上一条:百项荣誉背后的家庭故事
下一条:坚持十几载 购物不用塑料袋用面粉口袋 “环保之家”的全家福故事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