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打造“互联网+医疗”模式,患者凭身份证即可完成全流程就诊。宋雨 摄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是李阿姨每天早饭、晚饭前的例行动作。
抛开各种不方便不说,每月用来购买胰岛素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今年6月,李阿姨再次前往陕西省人民医院买药时,得知自己每天注射的胰岛素价格从每支67.72元降到了18.89元,一时竟有点不敢相信。
我国是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对很多糖尿病患者而言,在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后血糖仍旧控制不佳时,胰岛素是最重要的治疗药物,甚至可以说是“救命药”。
药品大幅度降价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健康红利”,也是陕西纪检监察机关持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集中缩影。
算法:降了价的药品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种药品从出厂到医院,再到病人手中,中间需要经历数个环节。时间久了,其背后结成了一张张隐藏在医药领域的利益网、关系网,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成为普遍现象,导致看病越来越贵、药价越来越高。
“在我们这一行有‘带金采购’的说法,就是通过给予处方医生、有进药决策权的人回扣,把药品卖出去。”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代表说,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成本”,最终都体现在了药品售价上,“所以,有的医生就会多开药、开贵药、开指定药。”
2019年1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的通知》发布,包括西安在内的11个城市,被列为试点城市。
被业界一致视为新一轮医改重磅之举的“药品集中采购”,简单来说,就像是药品“团购”。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明确了全国用量,再以公平公开的市场规则开展竞价采购,把流通环节、层层代理产生的虚高药价降下来,不仅有利于倒逼行业规范发展,也极大挤压了医疗回扣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生存空间。
今年5月30日,胰岛素专项集采在陕西全面落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陕西省共执行6批7轮国家集采,其中各类医疗器械采购项目21个,药品采购项目234种。医用耗材、心脏支架、人工关节,平均降幅分别为52%、93%、82%。
以医疗器械的集中采购为例,仅2021年就为全省医疗机构节约了30多亿元。
在完成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的基础上,2020年12月,由陕西省牵头成立、全国1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同组成的“省际联盟”,有力推动了省级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带量采购。
通过带量集采,直接向药企招标,中标药企量价挂钩、薄利多销,相当于供需双方直接见面,中间省掉了巨额的销售费用,其中就包括药品回扣。
目前,陕西省成功组织了5次省级及省际联盟带量采购,以人工晶体、心脏起搏器为例,平均降幅分别为44%、57.77%。
省际联盟的搭建,同样减少了药企的运营成本,药企代表只要跑一个地方,就能够获得联盟地区的服务量、采购量,有利于促使其形成规模效应,为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发挥更大作用。
这就像是一道算术题。
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价低质优者胜出……这种“算法”的变化,让“中间商赚差价”的时代走向终结,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患者。西安一家公立三甲医院的医生直言,集采药品价格更便宜,很多原本在药店买药的慢性病患者,也来医院开药了。
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让很多原本在药店买药的慢性病患者也来医院开药了。宋雨 摄
减负:消失的就诊卡
与“看病贵”一样,“看病难”也是长期困扰很多患者的问题。
不少患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但凡去医院就诊,挂号、缴费、检查,几乎每个流程都得排队等待,而真正就诊的时间却很短。
有人将此称为“三长一短”现象,即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群众幸福感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陕西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联昌坦言,卫健系统点多、线长、面广,体量十分庞大,驻省卫健委纪检监察组以医疗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为统筹,将整治任务明确为“五个聚焦”,同时明确提出,聚焦群众看病就医中“三长一短”等“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推动大整治。
2021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以下简称“交大一附院”)全面启动身份证、电子就诊码就诊,门诊病人只要拿着身份证,在自助机完成注册后,即可凭身份证全流程就诊。凭就诊卡就诊成为该院历史。
“这么大的医院,这么多的病人,却看不到排长队的窗口。”在交大一附院门诊大厅,西安市民张先生感慨,以前看病,去一家医院,就要先到窗口办一张就诊卡,下次到另一家医院看病,又得办一张,家里各医院的就诊卡都摞了老高,“就诊卡太多,有时忘记带卡还要重复办理,再加上押金等问题,遇到高峰期来医院看病,排队简直就像是‘春运’,很遭罪。”
交大一附院网络信息部副主任卫荣见证和参与了就诊卡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当时是一张实物就诊卡,它最大的功能是用于各个环节读取患者的信息,方便患者就医。”卫荣说,办理实物就诊卡,首先需要交押金,还得充值,在医保卡已经能够实现患者信息的读取后,就诊卡的主要功能就丧失了,“取消就诊卡,其实是给患者就诊减负。”
作为陕西最早践行“互联网+医疗”战略的医疗单位,交大一附院依托自主研发的APP,让患者在手机上就能完成预约挂号、视频问诊、健康档案查询、药品配送到家及在线随访等多种医疗和扩展服务,大大节约了线下就医的时间成本和交通住宿费用,简化了传统就医流程中一切不必要的辅助环节和中间环节。
多卡融合、“一码”就医,流程再塑的过程,带来的是群众就医体验的显著改善。
2021年以来,按照陕西省纪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安排意见》,陕西卫健部门以就诊过程中“少停留、少等待、少跑动、少接触”为目标,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更加精准对接和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更有针对性地破解群众就医过程中的重大堵点、难点问题。
“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地方改起。”杨联昌说,将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抓手,意在巩固深化现有成果,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推动整治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
变化:送不出去的红包
“当时,我包里总是装着几个红包。每次去医院时脑子都在想,到底该啥时候送、怎么送才不会尴尬。”回想今年初产检时的纠结,“90后”妈妈小朱至今印象深刻。
小朱说,在十几次的产检过程中,家里老人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让给医生送个红包“套套近乎”,“要不然医生不会上心的。”
事实上,一直到孩子出生,她准备好的红包,不但一个都没有送出去,而且在她刚住院待产时,主管医生就与她签订了一份《医患双方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
小朱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记者走访陕西省多家医院,问及是否遇到过吃回扣、收红包时,很多患者瞪大眼睛吃惊地表示:“我们没有碰到过。”
2021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出台。“共建和谐关系,不收受患方红包”的要求,为医务人员划清了行为底线。
以此为契机,驻省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督促驻在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行风”要求,将整治收受红包行为纳入专项整治内容,全面梳理医疗领域廉政风险点和高风险环节,建立健全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行风持续好转。
2021年5月,陕西省纪委监委以群众反映强烈、普遍关注和反复出现的问题破题,对包括医疗领域在内的9大领域展开深入整治。2022年3月,医疗领域再次被陕西省纪委监委列为2022年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连续两年的整治中,都明确提出“着力解决医护人员收受回扣、红包等问题”。
健康所系,生死相托。
对于从业人员超过43万人的陕西卫健系统来说,每一位从业者的职业素质,都代表着医疗行业的整体形象,承载着广大群众对医务人员最朴素的信任。
随着正风肃纪的持续深入和惩贪反腐的高压推进,医疗领域灰色空间不断被挤压,但其作风顽疾积弊甚深,必须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诊治医疗领域自身“伤病”。
“继续将全面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放,久久为功。”驻省卫健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席海阳说,收红包、收回扣等歪风邪气,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更进一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引发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些顽瘴痼疾之所以无法根除,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度规定,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把制度落到实处,还要靠有力监督来保障。”
这就像是一道加减计算题。
技术上的“减法”,让群众可以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监督力度和问题查处上的“加法”,则带来整个医疗卫生领域的生态重塑。
一组数据,是做对这道加减计算题最好的证明——陕西省公立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从2019年的83.63%提升至2021年的91.72%,住院患者满意度从2019年的90.11%提升至2021年的94.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