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周原——周朝留给我们什么?
打印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

它可能是一座村庄,盛满游子的乡愁;可能是一片麦田,承载儿时的记忆;也可能是雄浑广袤的大山大川,凝聚着民族情感。

土地,滋养着人们,慰藉着人们,让人的心灵有了栖身之地、扎根之所。

7月30日晚,《中国考古大会》第十期《探秘周原遗址:鉴证西周的礼乐文明》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八百里秦川,聚焦到三千多年前宝鸡周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如果将中华文明比作一部巨著,那么周原一定是其中十分厚重的一卷。中华文明正是由此开始,正式告别远古洪荒,走向理性质朴的新天地。

从周王季、周文王到周公、召公,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带领周人在这片不足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制礼作乐、广施仁政,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廉政思想,最终成就了近八百年的基业。

从此,国家政治基础不再是建立于夏、商的鬼神崇拜之上,而是建立在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基础之上,这为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做好了理论准备。

位于岐山县的周原景区。宋雨 摄

为政以德

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比周朝的历史更为悠久的是周原。

周原是《诗经》里“堇荼如饴”的理想之地,也是“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的精神家园。

相传,周人从公刘的时代开始,便在泾渭流域活动,尤擅农耕。到了公亶父时期,周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此后步步壮大,完成了经济和文化的积累,终于在周武王时伐纣灭商。

那场从清晨开始到黄昏结束的灭商之战,以商纣王自杀、周武王大获全胜而告终。周武王甚至来不及脱下战袍,就被历史的潮流推向了王位。

商在当时是地大物博的大国,周不过是占据了泾渭流域一片狭窄的谷地,强大的商何以如此不堪一击?军队在战场上何以倒戈而拥戴周武王?周朝的开创者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殷鉴不远”,须谦虚谨慎、居安思危,将“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作为全新的政治宣言,完善了从夏开始的家国制度,并以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而贯穿这些制度始终的,有三个关键词:惠民、善政、法治。

完成这一系列制度创举的人是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他曾辅佐弟弟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武王在位三年,去世后儿子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周公把国家的运行秩序与个人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制定了包含法制、法度、礼仪等多个方面的“礼”,从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庶民,各有其等级尊卑秩序。为了确保这种秩序,周公又通过音乐、舞蹈等艺术方式广施教化,敦风化俗、安定民心。

如果说,“礼”强调的是社会秩序和稳定,那么,“乐”强调的则是社会和谐。在礼与乐的熏陶和影响下,为政以德,成为周朝最重要的治国理念和施政纲领。这一原创性的思想,是周朝对中华文明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

孔子一生推崇周公,尤其推崇周公所创建的礼乐制度,周公时代被孔子看作是一个礼仪完整的社会。孔子认为,周礼不仅仅单纯依靠德育教化和自我道德的约束,而且出现了监督和鼓励并重的制度,并以“礼”的形式表现出来。

数千年来,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和文化中,强调修德立德也成为为政者一直努力践行的信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道德操守和政德修养的好坏,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以优良的为政涵养引领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岐山县凤凰山上的凤鸣岐山雕塑。宋雨 摄

“六廉”思想

凝聚中国传统智慧

周是一个以礼著称的王朝。

在周朝“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下,官府清廉、官员清正,成为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对清明盛世的理想设计,而贯穿其中的“为政以德”理念绵延传承,凝聚着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事实上,“德”这个字,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

在甲骨文的字形里,“德”字左边像是一个路口,右边像一只眼睛。到了周朝,“德”的字形里有了一个“心”字,意思是“心中所见”,强调内心世界的得失和曲直。

这个“有心之德”,最早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上。何尊是周成王时期的礼器,记载了周公“宅兹中国”营造都城成周的史实,这也是“中国”一词目前可考的最早文字记载。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周朝的执政者清醒地认识到,殷商之所以灭亡,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贵族阶层生活奢侈,道德腐化,失德于天下。若想得到民众的拥护,只有为他们谋取利益。

记载于《周礼·天官冢宰》中的“六廉”,就是对德政最系统、最生动的注释。冢宰是管理王室内部事务的长官,小宰是冢宰之下的官,主要掌管对官吏的刑罚,纠察违反王宫禁令的人。将评断官吏的权力赋予掌握着宫廷内部执法纠察,有着监察、司法职能的小宰再合适不过。

“六廉”的本意是指善德、高效、敬业、公正、守法、明辨六种能力,主要用于官员的考察和选拔。六种能力前,都特别加了一个“廉”字,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指为官者不仅要具备能力,更要廉洁,且廉洁是第一位的。

作为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廉政评价体系,“六廉”独具匠心的设计是对中国古代廉政思想的继承和总结,其深刻内涵,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与并推动这个过程的人,还有周公的弟弟召公。在岐山县城西南有一村,村中有一古亭名曰“召亭”,该村因此命名为召亭村。

召公以德治国,为完善和发展周礼做了大量工作,历史上有名的“甘棠遗爱”就是召公德治思想最有力的见证。据说,召公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处理公务,后人为了纪念他,都不舍得砍掉这棵树。召公先后辅佐文、武、成、康四代周王,他崇德立德的思想、清正廉洁的品质和勤政俭朴的作风,世代传承,被誉为中国“廉吏始祖”。

召公还常常不辞辛苦下乡巡视,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了解百姓疾苦,奖励农桑,山岭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村寨之间常现他的身影。凡遇百姓纠纷诉讼,他都认真对待,秉公决断。

以人为本

成就政治清明社会清朗

岐山县周公庙内立有一座周公像——塑像眼睛直视远方,长须飘飘,手持卷轴,身着长袍。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周成王。担心成王懈怠政务,周公嘱咐他:“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这句话大意是说,治国理政切不可贪图享乐,必须要做到清正廉洁,要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人民谋幸福。这种朴素的民本主义思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

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就是典型的以民为本的政治家。《史记·周本纪》记载,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他还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赢得百姓拥戴。

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具备革故鼎新的勇气,才能凝聚众望所归的人气。周朝建立后,基本废除了殷商时期惨无人道的“人殉”(活人殉葬)和“人牲”(活人献祭)。无论是武王伐纣,还是周公平叛,取得胜利的周人都没有把殷商贵族当成战俘对待,反而保留了他们的领地和臣属。

周成王将殷商的旧都朝歌,分封给自己的叔叔康叔,为了更好地管理殷商遗民,周公特意写下了《康诰》一文,语重心长地告诫康叔,要慎用刑罚、宽厚仁慈、戒骄戒躁,特别要重用商的贤人,尊重商的传统,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商的饮食习惯。在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鲁国,殷商遗民甚至可以有自己的祭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念,周朝初期才会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清朗的景象,才会有“成康之治”。

三千多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

周朝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整个文化体系和政治秩序的重新组合。从为政以德、礼乐教化,到以人为本,周朝的创建者们打造了一个完整的、自洽的、互补的系统,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风从周原来,郁郁乎文哉。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高的凤凰山上,俯瞰脚下绵延的土地,依然能触摸到赫赫宗周那充盈勃发的心跳,感受到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力。

彼时风动,此时心动。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