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井”,是凸显高峰的“井”。因当地村民的祖上当初选择五指峰下一块四面环山、地形好像一口井的平地安家立寨,此地便以“井”字入名。
井冈山的“井”,是永不干涸的“井”。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虽然“敌军围困万千重”,但这群头戴八角帽、打着灰色绑腿的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峰峦叠嶂中开凿出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为后来者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圣水”。
前段时间,作为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一名学员,笔者赴井冈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班上的学员虽然都来自革命老区,同样有着深刻的红色记忆,但进修班形式多样、内容感人的课程,使每位学员都如井中汲水,收获满满。那一处处留存山间的旧居旧址、一件件饱含故事的革命文物、一段段烈士后代的真挚分享,淙淙细流般引发着我们的思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在井冈山,我们登上了八角楼。那一抹微弱的灯光既熟悉又陌生,狭窄的阶梯、简陋的阁楼、八角的天窗和那盏熏黑的油灯,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革命历史。当年,在井冈山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毛泽东坚持不搞特殊化,与普通士兵一样每晚只点一根灯芯,用一根灯芯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坚定的信仰凝结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不朽著作,使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在八角楼上,我们都感受到了那盏油灯的神奇力量,也触摸到了那根灯芯的刚直坚韧,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透过八角楼的天窗,穿越时空,把信仰的光芒洒在了每个人身上。
在井冈山,我们重走了挑粮路。当年井冈山被敌军封锁,物资奇缺,生活十分困难。为解决吃饭问题,朱德跟大家一起下山挑粮。战士们心疼他,为了不让他挑粮,便偷偷把他的扁担藏起来。朱德没了扁担很着急,就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下“朱德扁担,不准乱拿”8个字,继续跟大家一起挑粮。这种在艰苦环境中身先士卒、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操,坚定了无数军民紧跟党的决心和誓夺革命胜利的信心。今天的黄洋界挑粮山路早已铺上青石,我们挥汗如雨走走停停,当年的艰辛虽已无法完整体验,但他们曾经走出的每一个脚印都值得我们深思,他们肩上挑起的是重量更是责任,他们留给我们的是力量更是担当。
在井冈山,我们做了红军餐。我们做的红军餐有鱼有肉有蛋,咸淡适中、口味丰富。但井冈山上曾经流传的一句话“有盐同咸,无盐同淡”,道出了当年生活的艰辛和军民一家的深情。当年,受敌军封锁,井冈山食盐极其匮乏,红军将打土豪缴获的食盐分给村民。村民李尚发舍不得吃,悄悄将盐罐埋在自家屋后的树洞里,以备红军不时之需。直到1959年建井冈山博物馆时,李尚发才将盐罐取出捐给博物馆。这是个普普通通的盐罐,里面承载的却是不普通的感情。从当年的“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到今天的“以人民为中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虽然换了字样,但情感一脉相承,一样真挚。
在井冈山,我们了解了士兵委员会。井冈山时期,通过公开选举产生了士兵委员会,推动了红军内部的民主,密切了官兵关系。无论是官是兵,不管是谁违反了纪律,士兵委员会都有权提出批评并加以纠正。发生打人骂人的事,也要经过士兵委员会来解决。同时,士兵委员会还有一个职能是管理伙食。红军从军长到伙夫,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零用钱也一律相同,官兵生活待遇上下一致,杜绝了经济特权。士兵委员会因此成为红军区别于白军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我们今天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井冈山,我们向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圈。纪念碑以耐腐蚀的镀钛不锈钢为材质,整体呈“山”字造型,远看就像燃遍神州的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如直插苍穹的梭镖,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面对这座高大的纪念碑,我们肃然起敬,感悟着一位位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感悟着井冈山作为“天下第一山”的精神力量。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斗争中,共有4.8万位烈士长眠于此,是他们用生命点燃了中国共产党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星星之火,也点亮了井冈山“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火炬。
巍巍井冈,精神源泉。在井冈山学习的一周,为我开启了一次净化心灵、充实精神、锤炼作风的“汲水”之旅,使我的信仰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我将勇担使命任务,忠诚履职尽责,让生命在为人民服务中焕发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