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青山
打印

72岁的种树人张莲莲。贾佳 摄

几十年来,张莲莲的生活与树密切相关。

张莲莲的家位于延安市安塞区金明街道雷坪塔村。“我是农民,没有文化,就会种树,这山头上的林子都是我种起来的。”在72岁的张莲莲眼里,没有哪一种颜色能像绿色这般沁人心脾,让她感到亲切而舒适。

1981年,张莲莲嫁到雷坪塔村。看着满山的黄土、贫穷的乡亲,她心有不甘,誓要破穷根。几十年来,张莲莲在雷坪塔村与大山为伴,奉献青春与汗水,不知疲倦地植绿护绿,把满头青丝献给了这片青山绿水。草木本无言,却用这悦目的绿,见证了一位共产党员播撒绿色希望的初心使命。这位种树“上瘾”的农村妇女,践行着“植树造林一定会过上好光景”的家训,为175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

张莲莲常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绿色梦终于圆了,现在处处青山、处处景。”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2022年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说起植树造林,张莲莲打开了话匣子。在她略显沙哑的声音里,过去种树的故事,如同播放的电影,徐徐呈现在人们眼前。

育苗

从种下第一棵树苗开始,张莲莲便将种树当成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

当时,张莲莲的父亲担任延安地区林业局副局长,家人劝他为张莲莲安排工作,他严词拒绝并告诉女儿:“上山造林,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好光景!”

张莲莲欣然接受了父亲的意见,扛起锄头,爬上荒山。

“水土流失年成瞎,糜谷旱得拧麻花”曾是雷坪塔村的真实写照,但苦于当年的条件限制,植树造林没有树苗。没有苗子一切就等于零,有劲也不知道往哪里使。

“那时候苗子不好买,家里也没钱,我就捡人家不要的小苗栽到地里育苗,后来发现老槐树根埋进土里两头发芽,7寸长的一段能育2棵苗子……”张莲莲回忆说。

“没有树苗就自己掏钱买,没有水窖就肩挑石头自己砌。”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大胆承包了村里无人问津的400多亩荒山秃岭,和丈夫省吃俭用攒下的钱都用来买树苗了。

有了苗子,怎么才能育好苗?这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张莲莲来说,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但她觉得自己一定要有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于是,她向专业人士请教相关知识,没日没夜按照要求精心育苗。

刚开始那几年,村里很多人都质疑,在这荒废了几辈子的黄土坡上能把树种活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棵棵幼苗终于伸出了头,又嫩又绿。张莲莲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那时候,沟道里全是坚沙石,挖坑栽树,铁锨根本铲不进去。”张莲莲说,“我就跪在地上用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用布条包住继续刨。”

“树苗栽上要浇水,我就给自己定任务。种树季节不分白天黑夜,完不成任务顾不上歇。”面对重重压力,张莲莲咬牙坚持。她说:“困难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只要往林子里一钻,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树,所有困难和委屈全都忘了。”

“从这儿背上苗子到地里得走1个小时,一天我要担40回,村里人和我开玩笑说,你一天比驴还能驮东西。”张莲莲每天6点起床,扛着树苗,拿起铁锹,带点干粮就出门种树去了,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日复一日……

这些场景,几十年后,还时常闯进她的梦乡。

“现在我们把村里能种树的地方都给种上了!”张莲莲站在树林间,深邃的眼眸里藏着数不尽的故事。

生根

“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用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我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张莲莲的大儿子王军说。

7年间,张莲莲种植的第一批杨树、槐树见到了效益,卖出了好价钱,开始逐步摆脱贫困。她用这笔收入,不仅解决了吃穿问题,还修建了7孔石窑洞。更惊喜的是,1988年县里为了鼓励发展产业,以特别优惠的价格奖励了他们家一辆农用卡车。

“有了这辆车,我们一家人信心更足了。”张莲莲介绍,“我们家建起了果园,栽了更多树,这辆卡车起了很大作用。”

受到鼓舞的张莲莲,在1995年国家第二轮土地延包和四荒地经营权拍卖中,再次承包了村里上百亩荒山地。她带着儿女起早贪黑开路打坝、修蓄水池、铺设管道,栽植了苹果树、枣树和杏树。

在张莲莲和家人的精心照料下,绿色渐渐覆盖了雷坪塔村的荒山荒坡。“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张莲莲由衷地开心。

“种树就能甩掉‘穷帽子’!”在张莲莲的带动下,不少村民也开始跟着她植树造林。上世纪90年代,张莲莲又承包了110亩荒山荒坡,重点培育苹果树、桃树和杏树等经济林。1999年,延安作为全国试点,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这让张莲莲植树造林的劲头更足了。

“一户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起带头作用。”张莲莲说。她不仅自己种,还免费给村里人提供树苗,带动大家一起绿化山林、种树致富。

40多年间,张莲莲用坏100多把锄头、穿坏300多双鞋、栽下20多万棵各类树木,将荒山秃岭变成满山绿海,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

“家里人出门几天,奶奶都不过问,唯独这些林子,她每天都要去看看。”张莲莲的孙媳妇陈焕焕说。

如今,张莲莲家已是四世同堂,儿女经常劝她在家颐养天年,可她就是闲不住:“你们不知道,时间越久,就越离不了这些树。我能动一天就种一天,树林就是我给后人留下的念想。”

发芽

这片绿色的背后,有张莲莲家四代人的接力守护。

“植树造林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美化家乡,造福子孙,就是这个信念让我从未放弃过种树这件事。”王军说。

王军上小学时就开始跟着母亲种树了。他说:“刚拿得动铁锨的时候,只要一到周末,我们就跟着母亲把柳树砍成一段一段,然后拿着苗子一棵棵种下去。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走过张莲莲家门前,院墙上“植树造林一定会过上好光景”的家训格外醒目。

“我嫁过来的第二天,就被婆婆拉着上山种树了。”张莲莲大儿媳李红卫回忆,当时的她什么都不懂,就学着育苗、种树。为了让家里条件更好,她和家里人商量决定发展养殖产业。

2015年,王军和李红卫在千亩林地里建起了农养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万只莲花鸡生态农场,带动了当地12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有信仰的人,从不畏惧苦难,不会被生活打败。单纯养鸡,市场风险大,他们就想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2016年,张莲莲一家人成立了安塞万莲工贸有限公司,开办了多家莲花鸡饭店,带动350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520万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实际上就应在我们身上了。婆婆用40多年的时间为我们打下很好的基础,我们对以后的发展更有信心了。”2021年4月,李红卫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面对荣誉,张莲莲嘱咐她:“国家给的认可,不可糟蹋。”

“我母亲栽下了‘金山银山’。大家都在齐心协力干这个事情,到现在已经有成果了,所以劳动确实是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王军感慨道。

现在,雷坪塔村的这片绿,正在被守护得越来越旺、越来越好。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