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山阳县高坝街道村古名草桥关,明清时期是漫川水旱码头骡帮的必经之路,也是名闻鄂、豫、陕的商贸重镇。清咸丰年间,高坝街村的程豫考中进士,一生为人慷慨重义、公正廉明、政声卓越,深受老百姓敬重和爱戴,其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程豫(1807—1889),字立斋,祖籍安徽休宁。
史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 江南遍遭水灾,其祖父用竹筐担着父叔建文建武,辗转来到山阳。程豫幼孤,事继母极孝,七岁入学,习试帖、学八股,道光七年(1827) 县试名列前茅,更加笃志勤学,目不窥园者三年,士林称羡,举“孝廉方正”。其性刚直嫉恶,执法不稍宽假,为权贵所忌,坎坷数十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乡试中举。咸丰六年(1856),考取进士,改选山西。初任徐沟县知县,施政忠于职守,勤于公益,兴修书院,补葺城郭;处理民事,听断严明,案无累牍,士民称颂。
程豫清正廉明,秉公执法,造福一方。为防兵匪水患,他动员徐沟的乡绅富商捐资增补修葺徐沟城墙700余丈。又修路、筑桥、疏渠,“相其土宣,度其水势”,兴办水利,使徐沟“田原之饶沃,视从前为较加”。他对差马推派、团练支给、水利建设等事,力求减捐增补,“无冗工,无靡费”,收支部分“册以记之,榜以示之”,百姓负担锐减。
有一次,过路官差强夺百姓良马而去,他听到报告后亲自跨马急追,交还原主。同治元年(1862) 冬,宋景诗黑旗军的逃兵1000多人自映西入晋,所过必扰。路过徐沟时,民心惶惶。程豫严备以待,城门设守,关卡设防,令散兵游勇不敢入城。他还亲自出城弹压,擒获强取民物者就地正法,民心大安。
程豫继任山西按察使,后升四川布政使。他在四川力戒骄奢,赈济灾民,匡扶天下。川西发生地震,死伤众多,灾情十分严重。程豫欲亲赴川西重灾区,其儿子程功鑑担心父亲安危,再三劝阻。程豫说道“:我身为布政使,若我不去,怎能让灾民相信赈灾物资可以按时发放?我若不去,灾民将变成流民,届时民怨沸腾,随时有可能生变。”遂命令儿子程功鑑负责筹备分发赈灾粮食,立即送往灾区。可他万万没想到,当地有名的大财主王员外伙同其女婿闫副将克扣赈灾物资,使程功鑑一时难以筹备赈灾物资。川西灾情紧急如火,程豫多次传书催促,要尽快将赈灾物资运送川西。程功鑑十分焦急,听手下人说北山军仓还有些粮食,就直奔北山军仓找到负责掌管军仓的闫副将,请求帮忙。私自挪用军粮是要受到新法处置的,可在这万分紧急之时,程功鑑只能这样做。
王员外和闫副将早在程豫实施新法及修建陕西会馆时,就对他有不少成见,两人早有预谋,程功鑑筹备不到赈灾物资,就会来找闫副将,挪用军粮救灾。只要程功鑑要求开仓放粮,就必须答应他们一个条件,要程功鑑亲笔写下字据,承认是自己强迫闫副将开仓放粮,闫副将只担守备不力之责,如果朝廷怪罪下来,程功鑑违反新法私开军仓挪用军粮也是要一同追究的,程豫必然不会对自己的儿子动手。虽然知道此事 凶险,程功鑑为了救灾,顾不上那么多。“只要能救灾民,我承认又何妨!”就给闫副将立下了字据。
不久,川西发生兵变,朝廷得知消息,命钦差大臣李公公前来拿人问罪,李公公将此案交给程豫彻查。程豫在查案中发现,因为王员外和闫副将合伙暗中克扣赈银,程功鑑未能按时筹足赈灾物资,延误了灾情,致使百姓枉死,灾区兵变,虽然程功鑑想尽了补救办法,但动用北山军仓,违反了新法。
最终,程豫大义灭亲,将其儿子程功鑑和王员外、闫副将3 人一同处斩。
因程豫屡建功勋,清廷拟简授河南巡抚,他以年老乞休,诰封荣禄大夫。程豫回到家乡山阳县凉水井村后,常行善事,分送疾苦乡亲馔食,带领村民筑坝防洪,平整良田千亩,百姓感恩戴德。因程豫排行老五,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程五老爷”。如今,凉水井村还保留着程豫及夫人的合墓冢和花翎碑,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