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清官的“一寸棉”
打印

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博物馆内,有一通清道光七年刻制的石碑,碑上虽刻有“齐三贵家业地亩记”,然而当地百姓却更习惯称其为“清官碑”。

碑文由时任蒲城知县蔡信芳撰写,记述了一宗财产纠纷案的审理过程:蒲城县苏坊乡村民齐佐清夫妇,家中有一叔母陈氏和一个年仅3岁的养子齐三贵。齐佐清与人合伙经商,赚了些钱。道光三年,齐佐清夫妇相继去世,合伙人见利忘义,吞掉了全部财产。道光四年,陈氏将此事上告县衙,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审理,此案终结后,共追回白银1090两。而此时陈氏已因病身亡,齐三贵又尚且年幼,这些银子如何发落引起了乡里亲朋的关注。

要知道,清朝时期知县一年的俸禄约为45两银子,这笔追回的白银抵得上蔡信芳24年的工资,实属巨额财富。但蔡信芳并不因原告已死,继承人年幼而贪墨。

碑文中,也写明了蔡信芳当时的顾虑:“利之所在,人所必争。且恐余一旦离去,其退回银两只见其入,不见其出,余何以对百姓后世。”蔡信芳担心这一大笔钱会再次被不正之人觊觎,由县衙保管显然也无法取信于民,自己将来离任也无法安心。

“今勒令该村乡约及其亲族,将银如数全部领去,置买田产。并将所置地亩若干、用银若干、坐落何方,勒之于石,书之于券。此石即磨,此券不朽。他日齐三贵长大成人,继承家业,可无冻馁之虑也,是为记。”于是便有了这通“清官碑”。

青石不朽,碑文为证。双亲具亡的齐三贵或许并不清楚家中变故,但蔡信芳却为齐三贵将来的温饱作出了最佳筹划,爱民如子莫过于此。

而这通石碑被完整保存到了今日,亦让我们一睹100多年前这位清廉善治官员的风采。

蔡信芳,字芝轩,湖南善化人,进士出身,1824年5月任蒲城知县,重士爱民,颇有善政。这起案件正是他上任伊始所办,凭借秉公执法和清正廉洁,他走进了蒲城百姓心坎里。

好官爱民,民爱好官。蔡信芳离任之日,得到消息的蒲城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挽留这位好知县。深受感动的蔡信芳写下《留别绅民》诗4首,其中一首最能表达他当时的心境:

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

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

也许当年蒲城百姓都是肩挑手提一些自家的好东西来为蔡知县送行,但他却选择了“轻舟”上路,连秦川“一寸棉”都不曾带走。当时社会政风日下,官员贪腐屡见不鲜,而蔡信芳离任时的这一幕堪称奇观。

虽清史稿无传、生卒年不详,但百姓保存着他的“清官碑”、后世传颂着他“不带秦川一寸棉”的高风亮节,蔡信芳在贪腐成风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一份“廉心”。

德不孤、必有邻。明朝一位叫况钟的苏州知府,在他赴京考绩之前,曾有同僚提醒他要备厚礼遍送京城权贵以谋求支持,但面对为其饯行的人们,况钟赋诗一首:

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况钟清廉正直的作风受到苏州百姓称赞。百姓们都称况钟为“况青天”,他和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称我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蒲城县博物馆里,讲解员正在向参观人员介绍“清官碑”的内容。李永红 摄

在当时,苏州被称为“天下第一剧繁难治”。上任伊始,况钟故意在下属面前装作愚昧无知,任其欺骗。但3天后,况钟却召集群吏责问他们说,“之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做。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他当即下令处死几人,并将属僚中贪婪、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痛斥一番。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都奉法行事。

苏州本是江南富庶之地,却因赋役繁重、地主豪强横征暴敛,致使民不聊生。在况钟的力争下,皇帝屡次下诏减轻苏州的重赋,使得苏州府积存的仓粮每年有数十万石之多,除荒年救济流民外,还有富余替百姓代交各种杂赋。由此,苏州百姓得以免除被剥削,大批流亡农民重返家园。

况钟治下的苏州,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在他回乡守制之时,百姓曾作歌谣唱道:“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后来,苏州百姓向朝廷联名上书,请求让况钟回苏州任职。明宣宗朱瞻基深受感动,再次将他任命为苏州知府。

正统六年,况钟9年任满,理应升迁,但百姓依旧挽留,士民张翰等1.3万余人联名向直隶巡抚按察使上书,恳请转奏朝廷,请求况钟连任。有歌谣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最后明英宗朱祁镇下达圣旨:“既有军民人等保留,着复任,吏部奏升正三品,署知府事。”次年正月,又下圣旨:“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格和礼遇,也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可惜不久后,花甲之年的况钟卒于苏州知府任上,当时“郡民罢市,如哭私亲”。

况钟一生为官清廉,自从政以来,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他的住处“内署萧然如僧舍”“无铺设华糜物”,除有公宴外,平素用膳就是一荤一素。运载况钟灵柩回故里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他在《示诸子诗》中曾说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并告诫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

浩瀚青史,不畏强权、秉公执法者有之,不贪不占、两袖清风者有之,爱民如子、为民请命者有之……“一寸棉”尚不染指的蔡信芳、况钟等清官廉吏们在青史中永生,辉映成中华文化中最耀眼的那道崇廉尚德之光。



下一条:蓝田“四吕”:中国智慧 乡约千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