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花梅怎么也没想到,她一个从未走出山窝窝的农民,不用离开土地,几个月就能收入万把块钱。
进入夏季,天亮得早。6点30分,南泥湾麻洞川村村民郝花梅走出家门,7点准时进入设施大棚工作。她要赶在这个夏天多出些工。
从麻洞川村到示范园的设施大棚有15公里路程,郝花梅和几个村民计划合租一辆面包车接送她们上下班,每人每天支付10元车费。她盘算着,一天工钱140元,除去车费,一个月下来也能挣3000多元。
在她眼中,这片土地承载着乡村奋斗的过往,更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未来。
从依靠水稻、玉米种植,到引进新型种植养殖技术,再到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延安市南泥湾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得如火如荼的背后,是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陕西已成功创建9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产业兴旺成为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如今,在地理空间上散点式分布的一座座乡村,正在因地制宜以产业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命门”
“要真正实现乡村富裕,就要充分重视农民主体与土地的关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建康长期从事农村发展研究,他认为乡村“自我经营”的基础和抓手仍然是“经营土地”。
富县羊泉镇陈超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明白,这些深深扎根在土地中的情愫和经济依附,不仅是农民世代生存的支柱,也是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共建美好家园的支撑。
“我家人口多,分到的机动地却很少。同村有的户人口少,却分到很多。你说这行吗?”“就是,这公平吗?”……面对村民的连环发问,孙春生说不出更多,左右为难。
难就难在,种得上地的人不出钱,种不上地的群众怨气很大,村里的很多矛盾都跟这机动地有关。加之村集体也想发展壮大产业,可地又不在村集体手中,村集体既没地也没钱。
村民反映问题时,富县纪委监委干部也在场。
那天以后,富县纪委监委干部又走访了好几个村子,发现村民反映的这一问题并非个例,而是当地农村的普遍现象。机动地承包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一些前任村干部长期无偿占用机动地问题普遍。
土地是乡村的“命门”,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资源。今年2月,富县纪委监委在羊泉镇率先开展了机动地专项整治试点工作,重点整治农村机动地底子不清、承包费收缴不到位、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整治过程,谈何容易。“很多村民10多年都没交过承包费了,现在让他们把过去的欠款补上,难度可想而知。”孙春生说。
3月,陈超村召开村民大会,商讨本村机动地整治工作,结果村民们当场产生了分歧。
“我们占了地,但没享受过各种农业补贴呀。”有人在会上说。
村民赵中全回忆,当时家里没机动地的人提议:“占用机动地的人,每亩一年得多交一些钱。”
村民们态度不一。为顺利推进整治工作,富县纪委监委制定了5个原则,重点是各村坚持“一村一策、一组一策”。专项整治中,仅羊泉镇就累计排查机动地5993亩,涉及经营户1542户,规范5979亩土地的发包合同,规范率达99.8%,收缴承包费233万余元。
孙春生记得,陈超村拖欠的13万余元承包费收回来的那天,他心中是从未有过的踏实,就好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有了这些钱,孙春生张罗着在村里建小公园,集中为合作社低价采购农资。
66岁的村民赵贵生早早把919元机动地承包费交到了村里。到了今年苹果园施肥的季节,老赵试着去村里的农资合作社买化肥,没想到一亩地能节省300元化肥钱。
施完肥后,老赵一算账,家里9亩人口地、12亩机动地,光是化肥钱就省了6000多元。眼见自己家得了大实惠,老赵着实高兴。
位于平利县的洪福茶山。曹世松 摄
“清风”
从黄土高原一路南下,沿着逶迤的化龙山向北,汽车在正阳河边的公路上蜿蜒前行。两侧青山如黛,不久便到了深山中的鄢家台村。
平利县鄢家台村平均海拔1200米,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每年有近100天云雾缭绕。陕南的青青茶叶生长于山间,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了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21年底,平利县茶园面积达20余万亩。
随着产业“有没有”的瓶颈在脱贫攻坚期间得到解决,产业“强不强”成为乡村振兴的发展着力点。
但鄢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鄢代明面临这样的窘境:加工的分明是优质茶,卖的却是最低价,低谷时一斤茶叶只能赚30元加工费。
紧接着,鄢家台村的茶农走了,选择去邻村打零工。
“茶叶时令性非常强,眼下茶园怎么办?这茶叶还能不能卖出去?”留下来的茶农问鄢代明。
令鄢代明意外的是,一次提升包装的创新尝试成为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鄢家台村是平利县纪委监委的联系村。得知鄢代明和村里遇到了困难,纪检监察干部思前想后,打算将茶叶文化与廉洁文化结合起来,试着设计了“清风茶”系列包装盒。很快,在抖音等平台和户外广告牌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鄢家台村茶叶产品。
没想到,借着这股“清风”,鄢家台村的茶叶火了,一斤茶叶最高售价从700元提到了1500元。仅今年“五一”期间,鄢代明就销售了近8万元的茶叶。一个采茶季下来,采茶工人较以前增收万余元。
平利是中国名茶之乡,是陕西省三个茶叶基地县之一。全县产业发展项目资金多、受益面广。2021年以来,平利县纪委监委开展产业项目资金专项督查12次。
今年,平利县纪检监察干部来到鄢台茶业基地、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项目建设、政策落地等督导检查。
“平利的茶叶虽好,但千家茶企不及一家‘立顿’。”王建康建议,“要壮大长期、稳定且符合各地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尤其要实现产业的链条化发展。乡村振兴与消费升级是重塑农产品商业化逻辑的关键力量。”
渠道通了,来茶园的人渐渐多了,大家在朋友圈里也喜欢晒出薄雾中或是夕阳下的茶山照片。鄢代明和村里人有了新念头: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建设高效生态茶园,完善景观设计,确保茶山四季有花又有果,吸引更多游客来采茶、品茶、游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鄢代明更加笃定,茶山就是他们的金山银山。
兴旺
今年5月,合阳县白灵村建起了“数字乡村”平台。“这是咱村的大事,大伙儿都在手机上注册一下。”当了8年白灵村党支部书记的曹明杰提议。
白灵村监委会主任赵合斌笑着接话:“以后谁家有啥问题都能在这上面反映,以后还能在手机上看见屋头的地。”
听了这话,曹明杰思量着开了口:“以前,我们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村里连个路灯都没有,村部只有3间土坯房,晚上开会,从房里朝上看,都能看到星星。现在咱村有能力让大家亮亮堂堂住着,在网上平台也能清清楚楚看见农业园,挺好挺好……”向来说话利落的曹明杰哽咽了。
在场的人都安静了。白灵村以前穷,村民也受苦。如今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能挣钱了,曹明杰就想用这些钱多给村民谋福利。
“生活垃圾有专人定时清扫,家里的水电出问题有专人修……”村民苑福喜说。洒水车、垃圾车,再加上村里其他的日常管护费用,白灵村一年下来得支出八九万元。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而乡村振兴的“根基”则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关乎生活富裕的成色。于是,白灵村人都很忙,一边忙着让村子变美,一边忙着赚钱。
2017年秋,白灵村红提大丰收,但红提市场低迷,传统品种的收购价跌至每斤1.8元。这令曹明杰倍感纠结——增产不增收,农民看不见收益,就不愿种了。
如何让产业既能发挥靠近县城的优势,又能节约土地成本增加效益?曹明杰有了搞设施农业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直到遇见了陕西农垦集团。
一亩“阳光玫瑰”能挣16万元!谁能不眼红。在2018年的杨凌农高会上,曹明杰看到了机遇。
从农高会回来的路上,曹明杰就琢磨着怎么把这“阳光玫瑰”种到白灵村。
试着种!和陕西农垦集团合作后,村里当年就平整了农业园的310亩地,第二年春从东北订回来的苗子下地了,2020年果树长成。“去年挂了果,今年就能迎来首次盛果期。”曹明杰信心十足,今年还计划着把“阳光玫瑰”品种在全村推广种植。在他眼中,村里的农业园就是全村的试验园,凡是种植成功的、有效益的才推广,决不让村民担风险。
穷则思变。随着村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曹明杰的忧患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他不断调整白灵村的产业布局,想着如何让村里的产业更优,怎样既富农户又富集体。
7月13日,在刚收获甜瓜的大棚里,苑福喜和几个村民又种下豆角和辣椒,远处的大棚里还有待上市的蟠桃。瓜果蔬菜有时令,白灵村的农业园四季都在种植,在该种瓜的季节种瓜,在该点豆的季节点豆,地没闲着,人也没闲着。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益达47.6万元,2022年预计收入70余万元。
产业兴旺,乡村也就“活”了。随着区域产业不断发展,合阳县纪委监委牢牢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项目、资金两个关键点,在监督检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决策部署是否“同步”、涉农项目建设是否“脱轨”、涉农资金拨付使用是否“合规”、涉农项目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中,找准结合点、着力点。今年以来,合阳县纪委监委办结乡村振兴领域案件10起,处理10人。
“很快,白灵村会通过‘数字乡村’,借助一根网线把农产品传送到全国各地。”曹明杰想得长远,通过大数据链接产销,卖给谁、找谁买、啥价格,大家都心中有数,产业有了风向标,就能掌握市场投放节奏。
7月19日,陕西关中地区又迎来一轮降雨。曹明杰如往常一样,换上雨靴出门了。这次,他准备和周边5个村一起建设联村党委产业基地,带动周边村子把产业做大,乡村一起振兴、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