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根脉
打印

绥德县郝家桥村。贾佳 摄

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恰如有源之水,滋养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

令人沉醉的乡村文化,是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身份记忆,蕴藏着无限的创意和可能,但当前我国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尤为突出。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重建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去年以来,陕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各部门和镇村在乡村文化振兴上下功夫,引导群众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精气神

绥德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富集,是陕北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千百年来,绥德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不仅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绥德汉”,更是催生了石雕、剪纸、民歌、秧歌、唢呐等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乡村文化振兴,说到底就是提振广大村民的精气神。”怎么能让更多人参与,是绥德县文化馆馆长雒胜军经常思考的问题。

当绥德县纪委监委和县文化馆联合打造的一批廉政小品广受群众喜爱和夸赞后,雒胜军再次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只有接地气,群众的参与度才会高。”

今年,绥德县文化馆立足群众精神需求,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活动,越来越多的文化志愿者走进乡村。

“电影下乡”“送戏下乡”等特色文化活动唱响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在增强当地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将美丽乡村建设、文明乡风培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外,绥德县还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让我们回到1943年的春天,回到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虽时值盛夏,但室外的高温难挡游客来郝家桥参观学习的高涨热情。

“现在单日讲解的次数是之前的好几倍。”谈及这一变化,郝家桥旧址的讲解员张龙打趣道,“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力量吧。”

村容整洁,绿柳成荫,山大沟深的郝家桥村一年一个样。

张龙30岁时来到郝家桥当讲解员,今年是第4年。这期间,张龙深刻感受到,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随着村容村貌的改变不断提升。

怎么才能让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呢?

张龙摸索出让郝家桥旧址焕发新生机的办法:“讲看不到的文化,游客才会有新鲜感。”

与张龙一样,郝家桥村村民马兴业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把文化看得很重。

“郝家桥村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是传承。”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的一句话,让马兴业深有感触。

78岁的马兴业见证了郝家桥村的巨大变化。

“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修学校、幼儿园,给老年人修个幸福院。‘两不愁三保障’,家家户户过小康。”在郝家桥文化广场,马兴业经常用自编的顺口溜给人们讲解郝家桥村的巨变。

此外,马兴业还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学习时事政治。

党史学习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必修课”,马兴业十分重视自己讲党课的效果。他经常讲:“不要听了感动,看了激动,回去不动。大家听完,回去就要有所行动。”

“我们要听老马讲党课。”哪里需要老马,老马就会出现在哪里。

在马兴业眼里,无论以什么方式守住文化,都是为郝家桥作贡献。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马兴业还在村里组建了一支文艺队,每天领着村民在广场上扭秧歌,锻炼身体。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对于土生土长的郝家桥人来说,守得住文化、传承好文化才是郝家桥振兴的底气所在。

代代传

眉县的故事,在于其厚重历史,在于其文化传承。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横渠四句”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凭借这一文化资源优势,眉县纪委监委精心打造了市级廉政教育基地——张载祠 (横渠书院)。

张载祠(横渠书院)位于横渠镇横渠村,以张载关学思想展陈馆为核心,辅以正蒙之路、关学之心、教育之荟、耕读之苑4个区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张载廉洁勤政和家规家训核心内容。

这些内容不断教育引导当地党员干部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在张载祠(横渠书院)旁边,坐落着宝鸡市家风馆。该馆由家风馆、门楣文化、家风书画文化3大板块构成,以“张载家风引领、汇聚多元家风”为理念,弘扬家庭传统美德,传承廉洁理念。

“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饱含激情的讲解声不时在家风馆响起,赞叹声也从家风馆传出。

家风馆,是传承传统文化、留住乡愁民俗、促进乡村振兴的一处集结地。

“每天只要有客人来,我都会热情讲解。”横渠村党支部书记严春春当起了家风馆义务讲解员。自开馆以来,他忙得不可开交,一天讲10多次都很平常。

“这几年,我发现村民当中的忠实听众越来越多,每次都能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这对乡风建设有很好的助推作用。”严春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家风馆里话家风,家风故事代代传。

一本本家谱、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只要有空,周德元就想到村史馆看看这些布满岁月印记的乡村文化遗存。

阅读已成为周德元的习惯。贾佳 摄

周德元是土生土长的眉县金渠镇宁渠村人,要说这辈子想留下来什么?他会脱口而出:“文化。”

“宁渠村,是一个有着268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好好挖掘。”听到前来调研的县纪委监委干部的话,周德元总觉得村史馆里还差点什么。

仔细琢磨之后,周德元想到了村子的沙盘模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村子的沙盘做出来。

对周德元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传承。

一把年纪,要“复原”过去的宁渠村,谈何容易?

然而,周德元铁了心。他说动村里的老友和村党支部书记崔建龙一道拿起纸笔,进村入户,收集素材。

功夫不负有心人,沙盘终于做了出来,并陈列在村史馆里。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宁渠村定格五十年代村容旧貌立体示意沙盘”,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村庄的变迁、数个不同姓氏家族的繁衍,乃至一个族群的记忆。

“不管走到哪儿,都不能没有文化。”周德元坚定地说。

古村落,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既承载着人们绵长的情思乡愁,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如何推动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再升级,让文化助推乡村振兴?这些问题背后既有对新生活的“盼”,又有对古村落的“念”。周德元还在不断寻觅着答案。

正能量

6月28日早晨,天刚亮,石泉县两河镇火地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明华便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出门了。

这一天是个好日子,县纪委监委邀请县文化馆到村里开展乡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陈明华的任务是开车接送16名居住较远或行动不便的村民,到村委会院前的小广场观看节目。

前前后后跑了4趟,一直忙到上午9点30分,陈明华才将16名村民一一接到村委会大院。

上午10点整,随着音乐响起,舞蹈《最美中国戏》拉开序幕。紧随其后的小品、舞蹈、独唱、快板等节目轮番上演,引得村民连连叫好、掌声阵阵,时不时拿起手机拍下精彩瞬间。

“单身汉碰到‘杀猪盘’的故事好,以前只在新闻里和派出所发的传单上看过,但这次是用石泉话来表演,我们听得亲切。”村民王才军说,“以后如果碰到这种诈骗电话,肯定不会接。”

“脱贫攻坚让大伙不愁吃、不愁穿,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县里又操心起群众的文化生活。这次县纪委监委带来的‘文化套餐’演出既有对党的政策理论的宣传,也有对乡风民俗的倡导,让大家开了眼界。”村党支部书记侯明华说。

村民陈才珍本来在镇上打零工,这天也特意放下手头的活,带着孙子赶来看演出,“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了,好多都是我们村民身边的事,要提倡的事,要注意的事。”

“今年玉米套种大豆,作物种植间隔距离应是多少?”“新民风基本内容是哪 5 个字?”在演出间隙,随着主持人的提问,有奖知识问答环节热烈展开,村民们纷纷举手抢答。

“演出活动还穿插开展了新民风建设表彰活动,对获得道德模范和家庭环境文明示范户称号的6名群众进行了表彰奖励。”石泉县纪委监委派驻两河镇火地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王林波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通过培树典型,鼓励广大群众向先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互学互进的良好风尚,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随着歌伴舞 《春风十万里》的压轴出场,演出正式结束,但村民们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

获得表彰的群众则迫不及待地去找村文书登记“爱心积分”。

“我们村的‘爱心积分’可以兑换实物。”村文书张小梅介绍,村上开了“爱心超市”,群众以户为单位,通过遵纪守法、孝老爱亲、发展产业等方面的优异表现来赚取积分。

“以‘文明行为’储蓄‘爱心积分’,是为了鼓励群众多做善事、勤干事、干实事,从而勤劳致富、自强自立,推动新民风建设。”侯明华补充说。

据悉,石泉县纪委监委还将帮助包联村——火地沟村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文化服务效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以文化力量助推乡村振兴,让群众真正实现经济上富裕、精神上富足。

文化铸魂,方能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凝聚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上一条:那水,那山,那林……
下一条:他们,让土地生金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