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里的“味道”
打印

何谓校训?《中华百科辞典》释义:“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作为学校精神的凝练表达,校训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凝结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儒学经典《大学》中对教育的根本给予的简明概括,一直为中国传统社会所推崇。宋代大儒朱熹在岳麓书院亲书“忠孝廉节”四字于讲堂,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实体校训。

一则个性鲜明、恰切允当的校训,一方面传达了一所学校的历史人文之风,另一方面则起到人格塑造和价值引领之功效。由于历史沿袭风气不同,浸润熏陶其中的办学文化气息也自然有别。国内大多著名学府都立有校训,鲜明地彰显其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训文化。

清华大学有三宝:校园、校友、校训。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以《君子》为题给学生作演讲,引《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句,激励学子发愤读书。时任校长周诒春将典出《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确定为清华校训。清华校训精辟地概括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与辩证的处理方法。著名哲学家张岱年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相比其他众多高校,北京大学的显著特点体现在“无”上:无校歌,无校训,无校旗。“三无”恰恰体现了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特质。这8个字蕴含着北大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精神禀赋。北京大学没有校训,但这8个字却伴随着北大学子入学直至毕业,其产生的影响也足以将其与各校校训并提。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典出《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05年,马相伯创立复旦公学,表示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的意义。“复旦”二字取自《虞夏传·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这是读书的法宝,也是治学的要诀。

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亲笔题写,取材于《中庸》的为学之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修养成“君子”。

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既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又表明其办学的追求和态度。2002年,在南京大学建校百年之际,将校训定为“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在古代劝学名篇中常有出现,而“敦行”则取自《礼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允公允能”语出《诗经》:“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日新月异”,语出《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迅速。提倡的是“公能”教育,既培养青年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又训练青年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国效劳的能力。香港中文大学的校训“博文约礼”,则出自《论语》中颜渊对孔子的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这些校训,或深植于历史文化,或凸显着时代风貌,辞约义丰、言近旨远,文化意象深远。由于源自经典,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沃土,有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他们不仅根扎得深,传播也广远,为人们所称道。

校训,乃大学魂魄之所在。大学有精神,则自然成气象。校训不仅反映了学校自身的特色,而且大都“训出有名”。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为抗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使抗大全体教职工坚定了办好抗大的信念,为抗大在抗日烽火中迅猛地发展,特别是为培养教育好知识青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成为军队院校和人民军队长期坚持的教育方针和优良作风。简短有力的八字校训,犹如流淌在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既是抗大历史传统的赓续传承,更凝结着如今这所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的办学治校理念、哺将育才标准。

作为高校文化的标识,校训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与期许。很多校训别出机杼,用意精深微妙。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校训“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北京舞蹈学院的校训“遵道崇德,天地人和;文舞相融,德艺双馨”;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将学科特色糅合在校训里,生动而有回味。特别是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校训“不做假账”,语言浅近而旨意深远,振聋发聩,体现了对行业诚信的守护。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在1912年就制定了“诚实、勤勉、勇敢、亲爱”的校训,1997年启用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新校训,更加突出师范院校的特点:所学应足为后辈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师德的核心内容,为师生树起了为人求学的高标。

中央民族大学校训“美美与共,知行合一”很好地体现了该校的办学宗旨、定位和特色,即强调各民族文化包容并存,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繁荣。“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是周恩来给中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外交学院的校训,贴合了服务党和国家外交大局的培养目标,一直薪火相传。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其中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虑。

追求真理,是治学最基本的目标。中央党校和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强调治学做人必须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回答好公与私、知与行、虚与实的问题。“实事求是”一词出于《汉书·河间献王传》,文中说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后来隋唐时期的学者颜师古将“实事求是”一词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为一种值得提倡的务实求真学风。

寥寥数语的校训,是一种“无言之教”,予人以生命的启迪、文化的滋养、前行的力量。负笈求学,校训是学生氤氲于心的精神符号;挥别校园,校训是一缕难以剪断的母校情结。从育人的训诫之意图到集学校历史文化之精粹而成的一种精神标识,校训是长期教与学的醇厚积淀。校训中蕴含的文化基因通过在校教育、持续育人,终生影响人的内在世界,塑造其思维方式和实践活动。莘莘学子正是从解码校训开始,看到过去,正视现在,观照未来。

一流大学,既要有大楼,又要有大师,更要有现代大学的风范特质,而校训就是这种风范特质的集中体现。解读品味校训,是对智识成长的摩挲、对精神坐标的仰望、对守正创新的笃定。在新时代,应弘扬校训所蕴含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在学思践悟中彰显大学的文化先觉和文化传承,感召学人抱定求学之宗旨,砥砺严谨之德行,敬爱师生之情谊,让校训焕发出新时代的熠熠光彩。


上一条:从古诗词看治官察官历史经验
下一条:追日神骏——追念一个纯粹的生命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