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中的纪律故事】一口“红军锅”
打印

水缸下支几块石头、架上火就成了一口锅。

在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延安市吴起县,一口“红军锅”的故事在当地百姓间口口相传。

在吴起革命纪念馆见到实物时才知道,“红军锅”其实是一口水缸。它浑身布满裂痕,用胶泥和竹条加固。这口水缸经历了什么?它又和红军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让我们穿越历史尘埃,回到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的那段峥嵘岁月。

10月中下旬的陕北,气温已到零下,人们早晚棉衣不离身。1935年10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从定边县的白马崾崄一带到达吴起头道川的铁边城。19日晚天刚擦黑,住在距吴起镇约5公里的倒水湾村村民张宪杰,看到远处有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沿着河谷走来了。

走近一看,这群人穿得破破烂烂,多数人脚上穿的是草鞋、麻鞋,偶有几人穿着的布鞋也都露着脚趾。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

征得老乡同意后,红军战士就在倒水湾村驻扎了下来,在院子里起锅做饭。人多锅少,连石板都被用来擀面烙饼。张宪杰家的水缸也被“征用”,搭几块石头架到火上就成了一口锅。

那时加工的米面少,粮食只有黑豆、荞麦、糜子,都是带皮难熟的东西,烧的时候火一大,水就干了,再一加水,没想到缸随之裂开。

缸裂了,又冷又饿的战士们抓起撒在地上的粮食就吃,半点儿也舍不得浪费。等离开的时候,红军战士把裂了的缸洗干净,又拿出两块银元给张宪杰作为赔偿。

“一口缸烂了就烂了,不值两块银元的。”张宪杰坚决不要。

“这是纪律,你非拿不可,你不要那我们就违反纪律啦。”红军战士态度坚定。无奈,张宪杰只好把钱收了。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向节俭的张宪杰把裂缝的水缸请人箍好,用来存放粮食。

1966年吴起革命纪念馆筹建,工作人员在乡下收集革命文物时,张宪杰把当年这口“锅”捐了出来。1992年,陕西省文物鉴定小组将这口缸认定为国家三级革命文物,它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 — —“红军锅”。

张宪杰的侄孙张新从小就听二爷爷讲那口“破缸”的故事。

“听二爷爷说,红军不乱拿群众家里的东西。他们问爷爷,‘老乡,能不能借一下你家的水缸?’在征得同意后才借走。”

在吴起,“红军打破了村民的一个瓷盆,赔了五角钱”“受惊的马踩坏了村民的猪食槽,赔了一块银元”的故事被传诵至今。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里的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明确强调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是一支由铁的纪律武装起来的军队,是一支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军队。



下一条:【党史中的反腐故事】瑞金打响的反腐第一枪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